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好女难嫁 > 第39章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第39章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顾母带茹婉赴过几次宴, 顾母还与往常一样,内敛拘紧,没交到几个能说得上话的人, 大家客气一场, 各自说了些好话,说说笑笑的也就散了。茹婉倒是欢快的很, 很交了几个能说得上话的姑娘,彼此交换过信物, 约定明年还坐一处说话。尽管知道彼此的友谊终不长久, 但这一刻遇上了, 仍是欢喜的很。

    茹婉是个真正的小孩子, 她也是按如今的礼教教养着长大的女孩子,她偶尔顽皮,但规矩一直没乱过,且能很顺应的接受种种规则。她与玲珑提到那些个女孩子, 应该是还想与她们在一处多待几次,不过因着女孩子们都不能单独出来,她自己没人带着也不好出去,所以,很坦然的接受了几人之间不得见面的结果。也不会说要给她们互通信息, 因为她也知道,中间隔了自家兄长与别人家的兄长,无论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错, 对她们的名声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 再如何惦记想念, 她也不会坏了女儿家的规矩。

    茹婉没觉得这个不合理, 只是替玲珑惋惜她没有结识几个能说得上话的小娘子。

    玲珑听过之后木了脸:……不要,我才不要那些天天问我几岁了有什么爱好有没有读过书的女孩子,可生受不了。

    茹婉咯咯直笑。

    “好了好了,我知道你不耐烦这些,你只管与你的徐小郎好生往来便是。咱们家的梅花已然开了,也不知京城那里又是个什么光景,他信里可说过?”

    玲珑说:“年二十九那夜下了一场大雪,如今,怕是这雪还未化尽,朔风依然刺骨。京城若有梅花,应也在三四月间才能开放,一整个正月,都是冬日的光景,冀中时是这样,料京城里也是这样。”

    茹婉两手托腮,她从出生时就在南地,长这么大只见过两次冬雪,那雪也不甚轻盈,夹带着冰雨,很不像书里说的那样。到底鹅毛大雪是什么样子,她是想不出来的,料是软的,轻的,也是凛冽的,刺骨的……

    这样想着,还是江南更好,江水早早就暖了,梅花也早早开了,院里的花草也早早长起来了。

    玲珑是没空想这些了,地气一暖,她就要种下土豆玉米了,在种下之前,还是要做些前期准备的。

    比如,粪肥。

    家里的鸡粪不够用,玲珑让李大叔去外面弄些羊粪和沙土来,李大叔觉的小娘子折腾羊粪鸡粪太腌臜,传出去了也不好听。再一个,在官宅里沤肥,让人知道,大人的名声也不好听。但他心知玲珑要做的事,没人能阻的住,就让家里小子问了沤肥的法子,他找人在城外弄。

    肥还没腐熟,玲珑又要将后院所有空地都翻了,这边的土里墒气大,得早点翻过来晾晒,顺便捡了草根虫子。可惜不好弄到生石灰,要不然洒一层生石灰才最好,能杀死藏土里的虫卵,弄不到也没别的办法了,只能让人多翻几遍,多晾晒一阵子。

    还得育苗,番柿子是一定要先育苗的,苗子长到一匝长时才好移栽。苗田就在玲珑的窗下迎阳光的那一面,怕土里营养不够,埋了一层厚厚的干豆渣。用温水浸烫过的种子,发芽很快,第三天就生出了芽头,再匀匀的洒入地里,上面覆一层草灰,再盖一层湿土。晚上用草帘子盖上暖温,上午再揭了草帘,让太阳暖暖的晒……

    顾母来了几次,每次总见玲珑不顾体面的蹲在地上,手上鞋上都是土,又一心全在那小小一块地上头,不由有些发怒,训了玲珑一回。

    可在玲珑这里,母亲的训斥不痛不痒的,听训时站的多恭谨,起身后依然我行我素,全身心还是扑在新翻开的田地上。

    墒气晾的差不多时,李大叔说肥也沤好了。

    土豆存的好,没冻没坏,还在坛里生了芽头,玲珑着急,就让李大叔赶紧把肥运回来。那四个种菜的妇人将几车肥尽数洒在地里,又帮玲珑起了垄,就等着看玲珑这么折腾一回,要种的到底是个什么稀罕物什,能让一个官家小娘子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体面也非要种来。

    一颗土豆能切六个芽瓣,芽瓣放草木灰里滚一遍,一个一个种在土里,株距行距都把撑在一尺半左右,这可将几个会种地的人急的焦心,就没见过种地种的这么疏的,但玲珑执意要让它们隔这么远,几个妇人也只好叹息着将灰疙瘩埋土里。

    也罢,横竖都是姑娘自己的东西,她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玉米粒也是两粒两粒的种,隔了一尺来远,东西是种下去了,也不知道长成个什么模样。

    花生也种下去了,间距比玉米近些。

    那几株草莓死了两棵,剩下的都顽强活了下来,花生种下去后,玲珑也将它们移栽到另一块地里,让它自己生根分株去。

    妙的是,第三日下了一场雨,雨不大,缠缠绵绵下了一整天,将土地浇的酥软无比,雨一停,天就愈发暖和起来。

    至此,玲珑才终于洗掉手上的泥巴,闲闲坐亭里,看着如暖烟笼罩的大好春色,沏一壶新茶,悠悠探目远望……

    隔壁那家在设宴,隔着高墙隐约可听见有伶人在念:“春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世人都是会寻乐子的,南官犹善此事,山水温软,烟雨朦胧,若负了这大好春光岂不煞景?

    于是大家排着轮的设宴饮酒,板簧箫笛声昼夜不歇,若不论这背后的腐朽,其实挺好听的,来了十几年,难得听了几回丝竹管弦悦耳,伶人戏腔圆润婉转,细细听来,确是难得的享受。

    日子能安静到什么程度呢?似她这样的人,竟也能沉下心来听戏,还能将一折戏词完整记下来,记是能记,唱却是不能唱的,她若敢唱一句,顾父就敢请家法。

    吟诵是士子们才能光明正大做的,唱词唱戏多是伶人伎子们才能做的事,山野村夫村妇也能唱,大家闺秀若在人前唱歌,就是自甘下流,不尊重。

    见鬼的不尊重。

    好好的心情就这么败坏了,喝完一杯茶,见院里没人,便舒了舒腰,踢了几次腿,踢的身上起了汗才停,然后回屋。

    高兴时会给徐知安写信,不高兴时也会写信,她比维梌幸运的是,她的所思所想有一个人会理解,他会缓缓安抚她的心灵,明知她所思所想与世不合,仍是温和宽容着她的一切思想。

    值此春色如许,确是一桩高兴事,至于唱歌之事,如今最不重要,那点了败兴,堵不了她的欢欣喜悦。

    她说:“我种下了一院子的希望,盼着它们长成真正的希望。”

    ……

    三月的京城,天气晴朗,却仍挡不住远冬留下的料峭寒意,翰林院长了一株老榆树,不知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几人合围的树身上全是苍苍树皮,冬天冷的受不了时候,有一些人会扯了它的树皮烧火取暖,许是被剥的多次,高高的树梢每年都有几枝死去,然后又从别的地方发出新枝。

    如此多灾而顽强,像他们此时正身处的朝廷。

    老榆树的枝头长出许多褐红色小苞,从他下面走过的人都在急切等着小苞快些长大,长成一串又一串的榆钱子,他们便能尝到一顿极清新可口的饭食。

    从年前的十一月一直到今年三月,京城全处于一片肃萧之中,天冷风寒尚且好挨,最难挨的就是每日吃食,顿顿糙米腌干菜,吃到如今,许多人嘴里都烂了,火急火燎的等着天气快些暖和起来,野菜快些长起来……

    魏晚俞用舌尖顶顶口腔两边,这两边都烂了,许久都好不了,吃饭时犹为艰难,嚼一口吃食就要嘶嘶两声,最近着实挨不住了,便去找徐知安,问他要两颗薄荷清口糖丸。

    一进门,就嘶嘶两声,对桌边端坐看信的人说:“快,再给我两颗糖丸,这么烂着疼,真在太难熬了。”

    徐知安没多说,从怀里取出一只囊袋,从囊袋取出两颗指肚大的糖丸给他,然后又揣回去。

    魏晚俞含了糖丸,终于舒服了些,这才有心思说话:“顾二娘子又来信了?”

    徐知安只顾看信,不肯理他。

    魏晚俞也不管他回不回答,含糊着说道:“我又不问你她说些什么,只想看看她有没有寄些吃食来……我如今什么都不敢多求,只盼能吃一碗桂花糖水,一般样的人,你不过多了一个未婚妻,过的可比我舒爽太多了,我们嘴里都烂了,偏你还好好的,顾二娘子可真是个贤内助,这样贤惠的小娘子,可惜被你家先抢了去……”

    徐知安重新叠好信,放进右手边上的匣子里,他也不恼魏晚俞话里带的他意,只温和的回道:“便是你抢先一步,怕也是不成的,二娘子选中我非是我之功,乃是我父母之功。她于寻常小姑娘不同,若说,便是与我父母一般的人,她第一眼便看中了我父母,然后才选择了我。你家只怕是不适合她的。”

    魏晚俞才不相信:“你可别诳我,顾大人那样端凝,顾家几个兄弟也端稳,这样的人家,如何能教养出如伯父伯母那样随心率性之人?况维枃兄也说了,他叔父家的二妹妹最是端慧聪颖……事已至此,你又何必诳我?”

    “嗯,事已至此,我又何必诳你?况你我相知多年,我断没有为此而诳你的,是你确实与她不相合,纵你与她相合,你家里也定与她不相合。她是个心有沟壑的姑娘,思想也比常人开阔,顾家尚且不曾驯服了她的心性,旁人家,更加不能。我家不必她守着柔顺贞静的规矩,我爱重她如此品行心性,也怜她如此品行心性,故而最与她相合,而你不能。”

    魏晚俞叹息:你这人最没意思,不管我与你计较何事,你都不恼不怒,又整日一副坦荡无伪作派,与你争都争不起来。好没意思的人,怎么她偏看中你了呢。”

    徐知安无言而笑,所以你我相交这许多年,却只觉我温和无争坦荡无伪,是真正君子品性,却不如她与我初相识时便知我心里存了极大的虚伪,她不觉厌恶,只觉我过的太过艰难。

    因为我们是一样的人,心里都一处是惊涛骇浪浪滔天,但在别人眼中,我们仍是风平浪静湖如镜。

    世上独此一对知已,再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