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绿林道 > 第211章 哈拉哈河

第211章 哈拉哈河

    第五部飞龙在天

    210哈拉哈河

    毁了小鬼子儿神社,杀了日本亲王,炸死十多个鬼子汉奸官员……

    龙湾镇鬼子汉奸非死即伤,宪兵队、火车站、警备队几乎彻底被毁。包括豆腐张、赖文章等汉奸家里的财物被洗劫一空!

    关东军再也遮掩不住了,急令正在讨伐抗日同盟军的广濑师团,回归满洲腹地,剿灭悍匪于显龙!

    广濑寿助、李桂林指挥各部严密搜山,大大小小的自卫军、山林队消灭不少,就是没有于显龙的影子。

    他的队伍实在太小,一共七个男女,在广袤的关东大地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

    豆腐张和池上龟介在野狐岭发现四个大小不一的坟包,忽然来了灵感。他们抓住几个可疑分子开枪打死,然后放火烧山!山火过后,他们把两具烧焦的尸体抬回龙湾府,于显龙和白大姑娘重伤之后被烧死了……

    朱琳琅的坟下于显龙再次磕头祭奠,祭奠完毕七人上马,沿着野狐岭密道向西而去……

    于显龙在草原蓝王的江边找到了于二凤、老哈图、瓦莲京娜和孩子们。

    蓝王有意将这片叫做海拉莫都的江边丘陵划给于显龙,可是这里距离伪满新京实在太近。他不想因为自己连累蓝王,继续向西,穿过大兴安岭,来到哈拉哈河岸边。

    哈拉哈河又名哈勒欣河,“哈拉哈”蒙语为“屏障”之意,流经河段山环水绕,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弯弯曲曲,没有一处直流超过两里路的。

    这条河是当时所谓的大满洲国和外蒙的隔离地带,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国境线。

    当年于显龙反复比量,在古崀山南坡搭了几座干打垒土房落下脚来。

    这里的居民很分散,多数都是游牧的蒙古族人和达斡尔牧民,多数都在夏季才到这里来居住放牧,到了秋天就用勒勒车拉起蒙古包转场走了。只有田半拉子一家、于显龙白大姑娘一家、尕尕狐大洋马夫妇长期在这里定居。打猎、种麦、种菜小小聚落按汉人的风俗,周边竖起了木栅栏围墙。这就是几十年后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崀山于家围子屯儿。

    老哈图懂一些本地的蒙语,瓦莲京娜懂达斡尔语,在物品交换中她们结识了很多蒙族达斡尔族妇女。不管是白大姑娘还是大洋马马柯洛娃、于二凤、哈斯,对这种清贫却安静,隐居却快乐的生活心满意足。没人愿意再提起满洲腹地,朝不保夕,生死一线的绿林生涯。

    在这里,威名赫赫的胡子狂龙就是一介农夫,一个猎人,一个土大夫。堂堂三番子大小姐白大姑娘就是一个荆钗皮袄的贫家主妇。

    他们开荒种地,饲养家畜家禽,白天劳作,夜晚读书,男外女内,谁也不会猜到他们叱咤风云的已往。

    当地人知道于家围子的,是柏大锤夫妇父子设在围子西口边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子。他们除了给牧人们挂马掌修马蹄子,也打制牧民们日用的各种刀具。而于显龙也只在夏秋两季,牧人转场过来的时候,骑着马背着啃包出去赚一点医药费。只有穆占福的二五眼木匠根本找不到生意,只能跟着女人们种麦子土豆……

    这些人当中以田半拉子年龄辈分最小,但他的孩子最大,儿子田巴斯已经十五岁。柏大锤和于二凤的大儿子柏钢子十四岁,于显龙的女儿于小雪十三岁,尕尕狐和大洋马马柯洛娃的女儿也已十岁。

    只有于小雪愿意跟于显龙读书识字,男孩子们却经常跟田半拉子学骑马,跟白大姑娘于二凤学打枪……

    在满洲腹地,从于显龙离开龙湾镇去追击徐三彪子那时候起,鬼子汉奸就把他当成了胡子。汪润贞、牤子也把自己当成了绿林绺子。可是当他们这一小伙儿绿林绺子来到哈拉哈河畔,在古崀山落下脚来谁也不认为自己是胡子了。这里的蒙古人、达斡尔人都把他们当做逃难来的难民,也没人把他们当成土匪马贼。

    于显龙慷慨豪爽,好交朋友,他老婆于白氏美丽大方,尤其难得的是这些人无论男女都擅骑马。不论什么客人进门都男女不避,吃肉喝酒毫不怯场。他们古崀山于家围子屯儿唯一和当地牧民不同的是不住蒙古包马架子不随牧群转场。是哈拉哈河畔唯一固定的屯落。

    这里是荒漠,每当大雪飘来之前,牧民们就要转场到蓄养一夏一秋的丰厚草场上去。于显龙他们不能走,他们准备了一个冬天的粮食草料肉类毛皮。

    白大姑娘已经从一个冷艳孤傲,漂亮任性的老姑娘,变成了红润和蔼,穿针引线,腹部隆起的少妇。

    她坐在灯下一边缝制寒衣,一边看着于显龙整理那些从蒙古达斡尔牧民中得来的民间验方。

    “小龙,你说咱俩这算不算搞破鞋呀?”

    于显龙一指白大姑娘的肚子:“你都快当孩子妈了,这叫搞破鞋?”

    “又没三媒六证,又没拜天地父母。这就是……”

    于显龙放下毛笔:“那算得了什么?别的不说,就这句小龙你叫了足有三十多年吧?时也命也。好歹你我还算全活,等咱们回龙湾给娘和八爷磕个头就补齐了。”

    两个人正说着,有人在外面敲门:“师傅,我是斧子。”

    这穆占福跟着于显龙十几年,不认几个字学不了中医,只跟于显龙学了几招日本刀法,也没磕头摆酒就一句一个师傅。

    他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屋来:“师傅,我捡了个人,你看能不能留下。”

    于显龙:“什么人你就随便往回拣?”

    穆占福:“是个鞑子(达斡尔族的俗称)姑娘,他爹前些天过河东圈马,不知为啥一直没回来。现在大家都转场走了,大牧场上就剩下她自个儿。我路过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勒勒车上哭呢。”

    白大姑娘:“你说的是那个叫达子香的姑娘?”

    穆占福:“就是她。鞑子名儿叫达子香(达斡尔语小花之意)。”

    于显龙:“他爹老嘎纳没得蹊跷。你把她领我家来,让她跟小雪住西屋。”

    小姑娘被穆占福领进屋来冻得浑身哆嗦,脸上还带着泪痕。白大姑娘给她做了碗面汤,小姑娘用生硬的汉语磕头叫娘。

    后来于显龙才发现,这个小姑娘对草原上山林里的草药认识得非常多,不但会给人治伤还会给牲畜治病。

    穆占福那句师傅是胡乱叫的,于显龙是诚心诚意收了达子香做了徒弟。让她跟女儿小雪一起读书识字。谁也没料到这个生长在荒野的小达子香,二十年后竟然成长为新中国著名的达斡尔族女医师!

    小鬼子扶植傀儡溥仪建立个伪满洲国,可是在西部草原这个傀儡国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草原上的各个王公纷纷宣布脱离南京政府独立,但也没说明臣服辫子废帝,都直接受不同阶层的鬼子统治。

    哈拉哈河西岸本是喀尔喀蒙古黄王领地,黄王宣布独立却没投靠日寇而是投靠了苏联。

    一个奇怪现象出现了,曲曲弯弯的哈拉哈河,东岸的驻军是伪满兴安警备旅骑兵团。有蒙古人也有汉人满人。西岸归蒙古黄王第七骑兵师管辖,都是蒙古人,还有少数俄罗斯人。

    但不管东岸西岸,同为蒙古等各族人都自己说了不算。东岸的骑兵必须服从日本关东军第二十三师团的调遣,西岸的骑兵必须服从苏联人的指挥。

    哈拉哈河实在太过弯曲,枯水季节河道很浅,两岸的畜群稍不注意就过河过界。

    达子香的父亲嘎纳就是因为自家仅有的财产——两匹马跑过河对岸,他才不顾一切地追了过去。可是这一去,从春到冬再没见踪影。

    听了达子香的叙述,于显龙皱起眉毛:“小鬼子和老毛子历来就不对付,满洲腹地刚刚消停,他们又惦记上这边的草原了。哈拉哈河东边最大的镇子就是甘珠尔庙镇。斧子,过两天咱俩过去看看。”

    甘珠尔庙始建于满清乾隆年间,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庙号——寿宁寺。庙中喇嘛最多时达四千余名。鬼子入寇之前,每年都举办庙会成为著名的“甘珠尔集市”。

    庙会日商贾云集,近者来自海拉尔、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远者来自蒙古、俄罗斯、日本及欧美商人。久而久之在这里形成一个集镇,叫做甘珠尔苏木。

    甘珠尔苏木汉语的意思还是太平镇。在大关东自打大清开禁以来从没太平过,越是荒乱,人们越是渴望太平。所以什么太平川、太平山、太平湾、太平村屯镇特别多,可是在于显龙那个年代没有一个叫太平的地方得到过真正的太平日子。

    甘珠尔苏木近来更不太平,伪满的骑兵步兵越聚越多。

    从辫子废帝在所谓的新京登基后,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

    在东边苏日双方在张鼓峰爆发冲突,苏联军队竟然打不过小鬼子。要不是老天爷帮了大鼻子的忙,小鬼子就完胜了。那时,日本方面正在中国武汉鏖战,无奈默认张鼓峰归了苏军。

    战胜却败,小鬼子憋了一口恶气!双方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

    落雪之前,于显龙和斧子、尕尕狐前后两次摸进甘珠尔苏木,根本没找到老嘎纳。

    一旦落雪,东西两岸就没法再“越界”了。洁白的雪地,跑过一只黄鼠狼都能顺着脚印追到洞口。要是有人的脚印,只要天一亮双方就得打起来。

    于显龙只知道鬼子国要在北边挑事儿,搞他们的狗屁三元构想。却不知道小鬼子的中国驻屯军已经进驻到北京附近苑平一带,蚕食华北,虎视中原!

    于显龙带着穆占福悄悄来到哈拉哈河边,虽然河面还没有结冰,可是刺骨奇寒人马都受不了。所以要过这条河必须马匹好,骑术好,寻找最窄的地方一跃而过。

    过了哈拉哈河,骑上马悄悄越过一座低矮慢坡的努伦山,才能穿越草原奔向甘珠尔苏木。

    可是他们刚刚登上那道山梁就见通往甘珠尔庙方向的诺门坎荒原上灯光闪烁,有汽车声也有他们都熟悉的坦克声。

    于显龙让穆占福下马,甘珠尔苏木进不去了!

    伪满警备队的骑兵不会有这么多汽车,更不会有坦克,一定是鬼子大部队到了。那时的鬼子国二十六年前在旅顺奇迹般战胜了毛子国,二十六年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占领满蒙,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对世界各国包括苏联都是狂妄的强硬!这一次一定是更大规模的挑衅进攻。

    看见伪警备队的先头骑兵向西北方向,穿过海拉斯腾河向哈拉哈河下游一带奔去,于显龙告诉穆占福:“快回去,带上小达子香到咱们北边第七边境哨所报告。鬼子部队很可能要突袭阿达格兰一带。”

    穆占福:“咱们用不用搬家呀?”

    “那就看双方谁打胜了。蒙苏那边胜了,咱们还能过一冬安静日子;要是小鬼子胜了,哈拉哈河一带就跟咱们老家一样了。他们的前锋马队已经出发了,你到家以后带上达子香务必在今天落日前赶到第七哨所。”

    在当时的满蒙边境,军队可不像老百姓那样只管交朋友,他们根本不相信从满洲逃过来的难民,尤其是汉族。对蓝白黑旗蒙古族也是将信将疑,甚至怀疑这些人都是日军的奸细。

    当时黄旗王蒙军都受苏联控制,他们雇佣了无数达斡尔情报员。也只相信达斡尔族牧民提供的情报。

    日落之前,于显龙终于在第七哨所前的荒原上迎住了达子香,他再三叮咛:这次行动,满洲骑兵五百名,鬼子汽车五十辆,坦克四辆。还有十多辆带铁壳子炮筒子的玩意儿,不知道叫啥。

    半个月之后,小达子香得了十只羊的奖励。苏蒙军队已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迫于鬼子国的军事压力,苏联和黄旗蒙古签订了互助协定……

    苏蒙军胜利,于显龙他们暂时不必逃难搬家了。

    那年冬天白大姑娘为于显龙生下一个儿子。

    于显龙和白大姑娘的儿子三岁那年的春天,嫩草出生,草原泛青,各地游牧部落又聚集到哈拉哈河岸边。

    大家开始为穆占福和达子香张罗婚事。当初小达子香得的那十只羊的奖励已经繁殖出四五十只的一群。当地的牧民兄弟连日杀牛宰羊,就在春天的草原上搭起锅灶,排开了酒宴。

    达斡尔族牧民的喜庆酒宴真是载歌载舞,不醉不归。

    作为两个人的师傅,于显龙和白大姑娘带着斧子和达子香挨个锅灶边敬酒。而以田巴斯为首的大孩子们跟着年轻人在草原上赛马叼羊来去如风。柏大锤的小儿子柏铁子则带着尕尕狐的小儿子、田半拉子的小儿子吃饱喝足,在草原上嬉戏,越跑越远……

    这些孩子本来都是瓦莲京娜照看着,可是这个嗜酒如命的俄国娘们儿,喝多以后,抱着于显龙的儿子在蒙古包里睡着了。

    忽然,站在草原看着小伙子们赛马叼羊的姑娘们一阵惊叫,仰望东北方向的天空。随着轰鸣声增大,于显龙高喊:“鬼子飞机,大家快散开。都趴下!”

    好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敌机已经俯冲了过来,一阵疯狂地扫射,接着就扔下一片炸弹!

    祥和的草原顿时爆炸迭起,火光闪耀,狼烟腾起……